华人族群内部矛盾 加拿大华裔裂痕中的参政之路
2025-04-08 10:11:16

近年来,加拿大华裔人口持续增长,已经成为国家多元文化版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人口和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华人群体在政治领域的能见度却未能同步上升。 

更令人忧虑的是,随着中美对立加剧以及中国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延伸,加拿大华人群体内部的地缘认同与政治分歧日益尖锐,尤其是来自中国大陆、香港与台湾的移民之间的分歧,正悄然影响华裔整体在加国社会中的形象与地位。

在一个民主制度下,参政不仅是个体权利,更是群体权益的保障。 对加拿大华人而言,积极参与政治可以推动公共政策更加反映社区的声音,抵御种族歧视,也有助于塑造更正面的族群形象。 

然而,目前华裔在国会、省议会及市政层面的代表人数仍远低于其人口比例,而且大多数政治人物在面对有关中国或华人社区议题时往往进退维谷,缺乏安全的表达空间。

这种政治冷感或投鼠忌器的状态,并非仅由外部社会造成,许多问题的根源也在于华人社区内部的对立。 加拿大的华裔社区并非铁板一块。 从语言、文化到政治认同,来自大陆、香港、台湾的新移民之间的差异显著。

来自中国的移民,因移民年代不同,也呈现出显著的分化:

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经历六四事件与改革初期,这批移民多为知识分子或政治难民,对中共持强烈批判态度。

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的技术或经济移民,多数非政治化,对中共政权态度温和,强调经济稳定。

2010年后的新中产或教育型移民,群体内部分化明显,一方面是关注民主自由的青年,一方面则为强调民族自豪感的“文化民族主义者”。

来自香港的移民,同样因移民背景与历史阶段而展现出多样化的政治态度:

1980年代至1997年回归前,因对中共政权的不信任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大量中产与专业人士移居加拿大。 他们普遍拥护自由与法治,对中共持怀疑乃至反对态度,并具有较强的政治警觉性。

1997年至2010年,一国两制仍具吸引力,部分人回流香港,也有部分选择定居加国,但政治热情相对淡化,重视家庭与生活稳定。

2014年雨伞运动与2019年反送中运动后,新一波政治型移民潮涌现,包括年轻的专业人士、学生与社运参与者。 他们对中共持强烈批判立场,活跃于社区组织与人权倡议,对政治高度参与,也高度戒备与大陆背景移民的交流与合作。

香港移民中,特别是2019年后抵加的群体,与部分中国背景移民之间在中国议题上存在明显对立。 部分人视大陆移民为“受官方宣传洗脑”,而大陆移民则反感港人“搞政治”、“反华”。 虽然立场鲜明,但这类港人新移民在参政层面仍面临障碍,如语言、资源不足、被视为“偏激”等印象,有时甚至遭其他亚裔社群孤立。 一些人被香港国安处通缉或点名,成为所谓“海外颠覆分子”。 他们对安全极为敏感,也成为加拿大探讨“外国干预”时的重要参照案例。

来自台湾的移民在加拿大虽人数不如大陆与香港移民庞大,但其政治态度也呈现出鲜明特征:

早期移民(1970s–1990s)多为国民党背景家庭或技术移民,对中共持保守警惕态度,但政治表达相对低调。

2000年代后,随着台湾本土化运动的发展,部分“台派”背景的青年或自由派人士移民加拿大,对中国政府尤其中共制度持强烈批评态度。

新一代台湾移民多受民主、公民意识熏陶,更强调“台湾认同”而非“中华认同”,与香港反送中世代产生天然共鸣。

这些不同立场不仅在中文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群、微博、YouTube频道)表现激烈,在加拿大选举中也深刻影响着华人选民的投票行为和候选人支持倾向。

这种“地缘+意识形态”的复合分歧在华人参政领域造成极大的张力。 一旦某位候选人与中国政府的任何间接联系被揭示,便可能迅速被贴上“亲共”、“中共代理人”的标签,反之亦然,持批评中共立场者也可能被指责“抹黑华人”、“为西方服务”。 社区内部的互不信任与激烈对抗,使得政治讨论退化为标签化斗争,破坏了华人整体的公共形象。

典型个案分析:当参政成为内斗牺牲品

1. 赵锦荣(Kenny Chiu):立场争议与社区疏离

赵锦荣(Kenny Chiu)是第43届加拿大国会的保守党国会议员,代表列治文-史蒂夫斯顿选区。 他在任内高调关注中国事务,尤其在2019年香港“反送中”运动期间,他曾作为国会议员访问香港,并公开表达对香港民主诉求的支持。 2021年,他更提出了《外国影响登记法案》,建议要求在加拿大从事外国政府利益相关事务的人士进行登记,以提高政治透明度。

这项法案在某些舆论中被视为针对中国的政策工具,引发部分华人社区不满。 然而,真正引起社区广泛争议的,并非该法案本身,而是他在任期内的政治重心所引发的质疑。 一些社区人士指出,赵锦荣将大量注意力放在中国与香港议题,却相对忽视本地社区的核心关切,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亚裔面临暴力与歧视显著上升时,他缺乏积极作为。

更具争议的是,赵锦荣在一次中文电台访问中表示,华人受到歧视时应该先反省自身言行。这番言论被许多社区成员认为是在“责怪受害者”,无视华人群体在疫情期间面临的系统性偏见与歧视压力。 该言论迅速在社交媒体及微信群中传播,引发广泛不满,有人甚至表示“感到被背叛”。

2021年大选中,赵锦荣败给自由党候选人白恩斯(Parm Bains),选情逆转幅度大,引起外界揣测是否存在“有组织的干预或抹黑”。 尽管有媒体报道他在选战期间面临网络攻击与不实信息传播,但目前并无确凿证据显示这些攻击是由外国势力或某特定组织所策划。 因此,将其败选完全归因于“被抹黑”并不客观。

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赵锦荣事件揭示了华人选民对“参政为谁”的深刻反思。 他的行为在部分社区人士眼中,更像是“遥控政治”,即热衷涉足中国或国际议题,而对本地华人面对的现实困境反应不足。 这种形象失衡最终削弱了其选民基础,也反映出华裔社区内部对于政客职责、代表性与归属感的不同期待。

2. 董晗鹏Han Dong:忠诚与身份的质疑

多伦多选区国会议员董晗鹏(Han Dong)于2023年被媒体指控曾“私下要求中国政府延迟释放两名被拘加人”。虽然该指控后续在公开聆讯中被证明并无证据,但华人社区内外对其“忠诚”的讨论却迅速升温。

许多香港与台湾背景的社区成员公开批评其“过于亲中”,而部分大陆背景移民则认为他是“被主流社会和自己人联手迫害”。 这种撕裂的态度,使得华裔参政者很难有一个中立、安全的空间进行政策对话。

3. 蔣振宇Paul Chiang:避谈敏感议题的“安全模式”

蔣振宇原为联邦自由党议员,长期采取低调务实的参政路线,聚焦社区治安与移民服务等本地事务,避免涉足中加关系或华人政治争议,被视为“安全牌”代表。然而在2025年选举前夕,蔣振宇因在回应保守党候选人、前香港民运人士Joe Tay所遭港府通缉事件时,发表被认为不当的言论——暗示有人可将Joe Tay带至中领馆以换取悬赏金,引发轩然大波。 

此言论被广泛谴责为不负责任甚至危险言论,不仅引发公众抗议,也引来皇家骑警的调查。 最终,蔣振宇在舆论压力下宣布退选,结束了此次竞选。 

这一事件暴露出,即使是原本采取“非政治化”姿态的华裔政客,也难以完全避开中共因素带来的高度敏感与政治风险,进一步体现了华人参政所面临的高度复杂与脆弱性。 相较之下,他刻意避免介入敏感议题,聚焦社区实务如治安与移民服务,在竞选中较少遭遇争议。 此种“低敏感度参政”路线虽成功保票,但也可能牺牲代表性与原则性。

裂痕下的危机:失语、污名与政治冷感

华人社区内部的撕裂不仅削弱了对外的政治影响力,也在内部制造出深层次的信任危机与参与障碍。当不同背景的华人群体互相指责、贴标签,一些本应代表华人声音的候选人和政治人物反而不敢发声。 担心被误解、攻击或与“外国势力”挂钩,使许多原本有志参政的人选择沉默,结果导致社区在政策制定中失去了代表权。 例如,根据《温哥华太阳报》2021年的分析,卑诗省多个市政层级的华裔候选人在选战中主动回避中加议题,仅因担心“惹麻烦”。随着媒体与公众对“外国干预”的关注升高,华人候选人往往容易被怀疑其“忠诚”。 无论其是否有任何实际联系,只要涉及中国话题,都会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 2023年环球新闻对多位华人议员的指控虽被后续驳斥,但造成的影响已无法完全逆转。

这种集体形象的负担,让许多优秀的华裔人才望而却步。特别是年轻一代,在社交媒体看到族群内部的互斗与公开争吵后,对政治产生幻灭感。 据2022年加拿大亚裔青年基金会调查,约65%的亚裔青年对“是否愿意从政”表示犹豫或拒绝,原因之一就是“族群之间的不团结”。 他们认为无论投入多大努力,最终只会遭遇两边夹击,这导致他们更倾向于远离政治领域。

主流政党虽然强调多元包容,但在提名华裔候选人时也变得异常谨慎,担心任何与中国沾边的话题都会演变为危机。 自由党在2025年大选前夕就撤换或审查了多个华裔候选人的背景,反映出政党对相关风险的高度敏感。 这使得华人更难进入政党结构,长期下来形成代表性不足的恶性循环。

何去何从:重建理性与包容的政治文化

要突破当前的困局,加拿大华人社区必须进行深层次的反思与转型。 首先,应推动建立跨族群对话平台。 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背景的社区组织,长期以来在理念、认同与信息来源上各自为政,缺乏沟通。 唯有通过定期对话、合作项目与联合倡议,才能在理解中减少误解,在合作中建立信任。

其次,应改变“贴标签”的政治文化。 当前的加拿大华裔在政治讨论中往往围绕“亲共”或“反共”展开,导致理性政策分析被情绪与立场淹没。 华人社区需要倡导基于事实和公共利益的政治判断,避免将复杂的议题简化为意识形态对立。

第三,提升媒体素养至关重要。 随着社交媒体在华人社群中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假新闻与政治操控的现象屡见不鲜。 华人社区应主动开展资讯素养教育,培养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鼓励使用多元可靠的信息来源,以建立健康、透明的舆论生态。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当今的加拿大政治环境中,华裔参政者往往被外界迫切要求对中国政府或中共政权表态,这种“逼立场”式的舆论氛围,实际上对华人政治参与极为不利。 它不仅让候选人处于两难境地,也阻碍了更多关注本地事务的优秀人才参与政治,导致华人声音在主流政治中进一步边缘化。 因此,建立一种不以族裔背景先行、而是以政策能力与社区服务为导向的评判标准,才是真正的多元与公正。

此外,加拿大华裔群体也应共同意识到,只有将焦点重新聚焦于加拿大本地的民生、教育、经济、治安与社会公正等现实议题,才能真正建立起在地的政治影响力。 不同背景的华人应努力放下对祖籍国的意识形态执念,不论是对中国大陆政府的支持或反对,都不应凌驾于对加拿大国家事务的关切之上。 只有在共同的加国身份下团结合作,才能争取华人应有的权利与地位。

最后,必须系统地培育青年参与政治。 第二代华裔普遍受过本地教育,具备语言与文化优势,是推动社区转型的关键力量。 应鼓励他们通过学校、社区服务、青年政党组织等平台深入参与公共事务,成为未来的候选人与政策制定者。

重建理性与包容的政治文化,并非一蹴而就,但唯有打破内部隔阂,提升集体素质,华人群体才能真正实现“由被代表走向自我代表”,在加拿大民主制度中发出更有力、更持续的声音。

热门文章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BCbay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