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湾播报》20250422-1
重磅!保守党政纲新鲜出炉:减税、裁员、砍外援…
加拿大保守党领袖博励治(Pierre Poilievre)周二公布执政计划,承诺大幅减税、缩小政府规模,并兑现其政治承诺,包括削减对外援助、裁撤外部顾问、撤资加拿大广播公司(CBC)等。保守党政纲预计,通过对美国实施反关税、取消清洁电力法规和对工业和居民征收碳税等项目,将获得 200 亿元的收入。新承诺将导致 2025-2026 年赤字 314 亿元;2026-2027 年赤字 315 亿元;2027-2028 年赤字 236 亿元;2028-2029 年赤字 142 亿元。
该政纲通过官网发布,并在博励治接受记者提问前上线。政纲中还新增一项承诺:“未经全民公投,不得引入任何新增或提高的联邦税种。”博励治称,他的计划将通过削减“官僚机构、顾问支出、对独裁者与恐怖分子的外援”来削减70%的“自由党赤字”,同时停止拨款给各种特殊利益团体。他表示,这将“释放5,000亿加元额外经济增长”,尤其通过加快住房建设与资源开发实现。
政纲名为《改变》(Change),其中提出:下调最低个人所得税率15%:从15%降至12.75%。这意味着年薪57,000加元的普通工人每年可省税 900加元,双职工家庭可省1,800加元。TFSA扩容:允许国民每年额外向免税储蓄账户(TFSA)投入 5,000加元,前提是投资于加拿大公司。强军计划:斥资数十亿建设三座北极军事基地、购买新型侦察机,并承诺在2030年前将国防支出提升至GDP的2%,以达北约标准(目前为1.37%,即约410亿加元/年)
此外,保守党也承诺:建造230万套新住房,并落实此前提出的对130万加元以下新房免除联邦销售税(GST)。扩大戒毒支持:为5万人提供免费戒毒治疗。削减顾问支出:未来四年减少100亿加元外聘顾问费用。精简联邦政府:通过裁员等方式削减官僚机构支出。缩减对外援助:削减加拿大约120亿加元年度对外援预算。
保守党是最后一个发布党纲的主要政党。他们是在周末提前投票结束一天后公布政纲的。一些分析人士表示,保守党决定晚些时候公布政纲,可能错过了在复活节长周末与家人团聚时吸引选民的机会。加拿大选举委员会称,提前投票的加拿大人数量创下历史新高。
开发商大撤退!加拿大最大城市近6000套公寓停工!房价这次怕挺不过去了
过去25年,加拿大房地产市场经受住了包括全球金融危机和疫情在内的每一次危机的考验。然而,美国总统川普反复无常的政策,可能成为压垮本国房市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旦”滞涨“,也就是通胀上升与经济衰退并存来到,加拿大的房价可能会呈现断崖式的下跌。
过去几个月,加拿大多地房屋销量大幅下滑,房价持续下跌,库存不断累积。尤其是在多伦多和温哥华,许多曾被投资者青睐的公寓单元无人问津,对家庭买家帮助有限。消费者信心也跌至有记录以来的最低点。数据显示,全国房屋销量在3月下降9.3%,跌至2009年大衰退谷底以来的最低水平;多伦多仅售出5011套房,是自1995年以来同期最低。而房价方面,加拿大房地产协会的MLS综合指数显示,全国房价同比下跌8.5%,连续第三个月下滑。
“加拿大正面临滞胀风险,也就是通胀上升与经济疲软并存的局面,这是央行最难应对的情况。”麦格理集团(Macquarie Group)首席经济学家多伊尔(David Doyle)表示,在以往房市总是推动经济的重要力量,“而现在的问题,不是房市还能不能提振经济,而是它会拖累经济到什么程度。”
潜在买家的止步,只是危机的一个方面而已。更糟糕的是,建筑商自己却停下了脚步。 “目前房屋建设活动极其缓慢,我们经历了近两年的市场低迷,”滑铁卢地区房屋建筑商协会的规划师兼主席马西奥表示。
除了贸易和经济的不确定性,马西奥指出,一系列持续的力量冲击着该行业,包括市政审批缓慢、开发费用上涨以及建筑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增加。由于建筑商面临审批慢、成本高、人力物料短缺等多重压力。安省3月新屋开工量年化仅3.9万套,创下2009年以来新低。房地产研究机构Urbanation的最新数据显示,自2024年初以来,多伦多已有8个项目、共1,899个公寓单位被取消;另有3个项目(338个单位)暂停开发,6个项目(1,434个单位)则正转为租赁用途。
Urbanation 在4月中旬发布的报告指出,在大多伦多及汉密尔顿地区,2025年截至目前已有28个项目、共5,734个单位被取消、暂停、进入接管程序,或改建为出租房;相比之下,2023年全年仅有7个项目。Urbanation市场研究资深经理迈克尔·涅兹戈达(Michael Niezgoda)表示,进入法院接管程序(receivership)的项目会有公开记录,而项目取消则来自业内“口耳相传”的消息。
涅兹戈达说:“许多楼盘预售阶段难以达到融资所需的销售目标,或因为市场变化无法调低价格至合理水平。”一般来说,开发商需售出约70%的单位,才能获得建设融资支持。
新屋建设放缓,预计将加剧加拿大的住房负担能力危机;而牛津经济研究院预测,若贸易战继续升级,加拿大恐在2026年前流失约20万个工作岗位。 “房地产过去是加拿大的经济引擎,但这一次,它很可能成为负担。”满银(BMO)行高级经济学家卡夫希克(Robert Kavcic)指出,即便房价自2022年高点已回落10%至20%,但住房负担能力依然紧张,因为之前涨的实在太快了。
"彻底失控"!加拿大麦当劳惊人一幕曝光 女顾客拒餐退款!网友怒斥
就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一段在安省万锦市麦当劳Drive-Through拍摄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疯传,一位顾客因为看到厨房操作区“垃圾遍地”,当场要求退款,引发大量网友共鸣与讨论。
事件发生在万锦市一家麦当劳门店的Drive-Thru。该顾客在点完餐准备付款时,突然注意到窗口内操作台附近堆满了垃圾和使用过的包装物,垃圾桶满到溢出来,地面看起来油腻脏乱,有不少垃圾凌乱洒落在地上。该顾客忍不住吐槽:“这也太恶心了!”她随即要求立刻取消订单并退款,而窗口员工则是满脸平静,一副不以为意的态度。
视频曝光后,迅速获得超5万次浏览,不少网友留言热议: “麦当劳公司应该调查一下,这家连锁店不符合基本标准。” “我在加拿大绝对不会在任何快餐店吃东西!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些餐厅脏得令人作呕的情况了。我敢保证——他们连手都不会洗!” “换个垃圾袋、捡起地上的餐巾纸,只需要30秒。这点都懒得做,说明厨房里肯定更脏。我已经不去Tim Hortons了,现在连麦当劳也要放弃了吗?”根据加拿大食品卫生监管标准,餐饮场所的操作区域必须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垃圾须及时清理。消费者有权在任何时候拒绝购买他们认为不安全或不卫生的食品。
要知道,这已经不是麦当劳最近首次曝出食品安全问题了!就在上个月,一段揭露麦当劳后厨卫生状况的视频在TikTok上疯传,引发轩然大波。视频发布者@petty_mack自称是麦当劳员工,他拍摄了他所在门店炸薯条区域的真实情况,画面触目惊心,令人作呕。视频中,该员工从薯条出料设备的收集槽中取出一大坨表面覆盖着明显的霉斑、堆积成团的薯条。这个收集槽位于新鲜薯条的下方,发霉的薯条显然是长时间未被清理的残留物。从那堆砖块大小的霉菌来看,这种疏忽可能已经持续了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尽管顾客不会直接拿到这些存放在隔间里的发霉薯条,但当新鲜薯条从出料设备中分配至篮子里时,肯定会接触到这些霉变薯条,这意味着它们有可能污染到新鲜的薯条,对顾客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现在加拿大快餐店的食品安全问题属实令人担忧,你怎么看?
损失惨重!数十万人加拿大人懒得"翻旧账": 白白错过$3000抵税金
报税季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但许多加拿大人可能因为“太懒”去申报,错过了过去十年中未使用的抵税额度。
根据H&R Block加拿大公司的一项最新调查,有65%的加拿大人不知道,他们其实可以修改过去10年的报税记录,来申领任何曾错过的税务抵免。一旦得知可以补领过去10年的税收抵免后,有3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可能有未使用的抵税额,但72%的人觉得翻旧账太麻烦,不愿操作。
H&R Block加拿大税务专家雅尼克·勒梅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毫无疑问,加拿大可能有数十万人在过去报税中错过了可申领的抵税和福利,白白把钱留在了政府手里。” 勒梅指出,他们平均在客户旧的报税记录中找出约$3,000的未使用的抵税额度。
他建议纳税人认真检查自己是否曾错过这些福利,并关注几项最常被忽略的税务抵扣:1、儿童看护费用抵扣。每位7岁以下儿童可抵扣最高$8,000;7至16岁儿童为$5,000;残障儿童最高可达$11,000。
2、加拿大照顾者抵税额,如果你支持配偶、伴侣、子女或其他有医疗需求的受抚养人,可申领最高$8,375的非退税性抵税额度(2024年标准)。
3、医疗费用抵税,可涵盖处方眼镜、牙科治疗、心理咨询等各类医疗支出。
4、学生贷款利息抵扣,在2024年的纳税申报表中,您可以申报2024年或过去五年中任何一年支付的联邦和省级学生贷款利息。
5、低收入工作福利,针对低收入打工人的可退还(refundable)税收抵免,2024年个人最高抵免额为$1590, 家庭最高抵免额为$2739。
6、学费及教育抵扣,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最多可将$5000的未使用学费抵免额转给父母、配偶或祖父母;许多大学生忘记申报过去的学费抵免额。任何未使用的抵免额均可无限期结转。
7、搬家费用,如果您为了更靠近工作地点或学校而搬家,而且搬家距离至少超过 40公里,您可能有资格扣除交通和旅行、临时生活费用和中介费用等搬家费用。
8、首次购房者退税,首次购房者可获得$10000抵免额,可节省$1500的税款(魁省为$1200 )。
大多数加拿大人必须在4月30日前完成报税;自雇人士及其配偶/伴侣的截止日期为6月15日。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BCbay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