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重大新规提前实施!超市食品出现“警告”标签
加拿大推出一项重大改革,卫生部规定某些食品要贴上显著的黑白标签提醒消费者:这些产品的不健康成分比如糖分、钠或饱和脂肪含量过高。据CBC报道,加拿大卫生部推出的食品正面营养警示标签现在已经提前出现在各大商店货架上,这距离食品行业的正式实施截止日期还有六个月。
该标签最早于2022年宣布,为黑白色设计,用于提醒消费者某种食品是否含有高糖分、高钠或高饱和脂肪。卫生部表示,这些成分的摄入过量可能导致中风、肥胖、心脏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及某些癌症等健康风险上升。
来自新斯科舍省达特茅斯的营养师布列塔尼·布朗(Brittany Brown)表示:“我认为,对于希望通过标签了解营养信息的消费者来说,这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起点。但我也认为它存在一些局限性。”她指出:“目前,它只是作为一种营养警示存在,向消费者提供食品中钠、饱和脂肪和糖分含量高的提示,但不会提供更多详细信息。”
卫生部表示,这一标签制度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帮助消费者在购物时能快速做出明智选择,也为健康专业人士在科普营养知识时提供支持。布朗表示,其他国家多年前就已开始使用食品包装正面标签。例如,部分欧洲国家使用“Nutri-Score”系统,对食品进行 A 到 E 的评级,其中“A”代表营养质量高,“E”则代表较差。
她也提到,虽然卫生部的新标签能提供有用信息,但仍无法解决与食品相关的复杂问题,例如食品价格。 “我们知道,食品安全问题对许多人而言是一个巨大挑战。就算我在超市看到某个商品标明糖分很高,但如果我的预算有限,我可能还是只能选择这类商品。”
虽然对于这个新规食品行业有到2026年1月1日才需全面实施的缓冲期,但部分产品已经开始贴标。例如,总部位于新斯科舍省的连锁超市Sobeys,在旗下自有品牌(如Compliments 和 Big 8)的多款产品上已经使用该标签,包括冷冻食品、微波爆米花、糖果、鸡翅、汉堡和汽水等。
卫生部指出,该标签适用于预包装食品,但也有一些例外情况。例如,普通牛奶、原味酸奶和奶酪因富含钙,有助于骨骼健康及预防骨质疏松,因此被豁免。生鲜单一原料的碎牛肉或禽肉也免贴标签,以避免造成它们比完整切块肉类“营养较差”的印象。此外,如黄油、食糖、食盐等基础调味品也被豁免。某些技术原因也会造成豁免,例如包装体积非常小的食品。
“爱国热”重燃!加拿大总理国庆致辞提振士气:加拿大人必须团结
加拿大总理马克·卡尼(Mark Carney)7月1日发布了国庆视频致辞,呼吁全国团结一致、推动国家发展。这段视频是在渥太华的里多小屋(Rideau Cottage)前录制的。卡尼说道:“158年前,几个省份选择相信一个伟大的理念:团结比分裂更强大。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 “他们组成了一个全新的联邦,如今已经发展成我们这个强大、双语、多元、充满雄心的国家。”
视频时长约两分钟,将加拿大的历史与联邦政府未来几个月及数年的政策目标串联起来,涵盖了从解决省际贸易壁垒,到重新强调国防开支等重点议题。卡尼说:“我们的共同历史中有许多关键节点——那些加拿大挺身而出的时刻。” “现在,我们正面临又一个这样的时刻。世界正在发生剧烈变化,传统盟友关系开始松动,我们的经济正受到一场非我们挑起的贸易战冲击,我们的价值观正受到对民主与自由的挑战,我们必须坚决捍卫。”
在卡尼口中,这个世界正变得“更加分裂和危险”,但他同时强调,加拿大人正团结一致应对挑战。 “加拿大人正在凝聚力量。我们将一起建设统一的加拿大经济——由重大项目连接、由本国能源驱动、由本国技术转型、由加拿大工人亲手打造。”他说:“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我们会一起让它变得更好。加拿大国庆快乐。”
根据Environics研究所发布的最新调查,自美国总统川普就职以来,加拿大人的民族自豪感与乐观情绪明显上升。Environics研究所执行主任安德鲁·帕金(Andrew Parkin)在接受CTV多伦多新闻采访时表示:“之前,加拿大人的国家自豪感变得低调。”
Environics于2025年5月对近2000名加拿大人进行了调查。关键发现之一是:自新冠疫情封锁以来,加拿大人的国家主义情绪一度降至低谷,直到2024年9月才触底反弹。 “在短短几年间,‘非常以加拿大人为荣’这一比例下降了20个百分点,从73%跌至53%。但这并不意味着另一半人不感到自豪——他们可能只是‘有点自豪’或‘不确定’,”帕金解释道。 “现在,多达86%的加拿大人表示他们‘至少有些自豪’是加拿大人,认为‘非常自豪’的人数比例也在上升。”
不过,尽管数据显示某些方面的积极情绪在增长,帕金也指出,加拿大人对国家整体发展方向的评价依然不温不火。 “对国家现状不满意的人仍多于满意的人。虽然我们比去年略感满意一些,但并未完全扭转局势。人们依然担心通胀、担心国家团结,而不是突然变得无忧无虑。” “我们知道,政治上的不满会影响这些数据。如果新政府无法在重振经济等关键问题上取得成效,这些数字还是可能起伏不定。”
失控!加拿大"新地标"首演现场大乱:5万人被困、脱水晕倒、推搡踩踏
多伦多全新的巨型露天场馆——罗杰斯体育场(Rogers Stadium)近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并举办了首场大型演出。但谁也没想到,第一天就彻底“翻车”,成了全城吐槽的灾难现场。这场首演在掌声落幕后,数以万计的观众陷入“离场地狱”——排队、拥堵、打车无门、脱水晕倒、推搡踩踏……社交媒体瞬间炸锅!
韩国人气男团Stray Kids于周日6月29日晚上打响了首场表演。虽然演出本身燃爆全场,但真正的“惊心动魄”,却发生在离场的那一刻。观众Shannon Spencer透露,演出结束后人群几乎陷入停滞,有人花了整整2小时才走出场馆。
由于现场停车位极其有限,主办方提前建议观众搭乘TTC、GO Transit,并提供接驳巴士。场馆工作人员则以“分批放行”的方式将人群引导至附近的Downsview Park地铁站。然而,现场真实状况却是一片混乱。
TTC虽然增开了多趟列车,车站依然人满为患仍,根本无法有效应对5万观众同时涌入的局面Uber司机纷纷取消订单,因为根本开不进来观众只能挤出场馆、步行数公里,走到地铁站或能打车的地方 “我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挤出场馆,之后又步行了20分钟才找到可以打Uber的地方,中间叫车被取消了好几次。整个过程简直是一场噩梦。”观众Autumn Halvorsen说。
更严重的是,场内补水严重不足。Spencer看到有人在接水处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而当晚天气炎热,不少人出现脱水甚至晕倒,需要现场医护介入。Halvorsen则提到,她在场馆内虽然找到了接水点,但水是温的,最后还是花了7加元买了一瓶冰水。她从密歇根州开车7小时专程来看演出,没想到体验极差,“以后绝不会再来了”。
此外,还有多位网友爆料,现场发生推搡、摔倒、踩踏险情: “我们亲眼看到有人被推搡、被撞倒在地,甚至受伤、被踩,就是因为现场没有任何提前预警这些瓶颈区会发生拥堵。千万不要低估人群踩踏的危险!”一位华人妈妈告诉媒体:“我女儿去了,说当天退场的时候好多人喊医生。11:00pm退场,1:20am才接到。现场保安都不知道接人区域在哪里,到处乱指。” “现场手机信号奇差,电话都打不出去,微信还断线,” “到现在都不敢相信这就是罗杰斯体育场。走到座位的过程太吓人了,演出期间还能感觉到整个结构在晃!”
代表Downsview区域的市议员詹姆斯·帕斯捷尔纳克表示,他收到了不少关于人群涌动、安全检查与洗手间排长队、水源供应不足等方面的投诉。周边居民也对体育场的噪音问题表示担忧,市府热线311当晚收到了至少7起噪音投诉。帕斯捷尔纳克表示,他将于本周三会见体育场开发方诺斯克雷斯特开发公司以及场馆运营方Live Nation Canada,讨论改善措施。 “我们希望这次能成为一个‘教训’,借此机会解决这些问题,” 帕斯捷尔纳克说。
问题是,接下来还有更多重磅演出,包括韩国超人气女团Black Pink、英国乐队Coldplay。观众Spencer表示,她已购票观看下周Coldplay的演出,但决定提早至少20分钟离场,以避免再次被困。她无奈地说:“我花了这么多钱来看演出,但现在却不得不提前走,实在很难受。”
BC省支持性住房要大洗牌!强制驱逐毒贩+暴力租客
BC省计划加强支持性住房管理,清除“危险住户”,应对二手芬太尼烟雾危害!为了提升支持性住房中居民与工作人员的安全,BC省政府正在制定一系列新措施,将赋予住房运营方更多权限,迅速处理问题住户与访客,并应对公众对“二手芬太尼烟雾”日益上升的担忧。
BC省住房与市政事务厅长卡隆(Ravi Kahlon)周一宣布,将成立一个期限有限的工作小组,让住房运营方在面对紧急安全威胁时拥有更大的处置权力。这个小组还将研究一个更具争议性的提议——是否将支持性住房从《住宅租赁法》(RTA)中剔除,以便对那些涉及贩毒、持有武器等刑事活动、危及其他弱势居民与工作人员安全的“问题住户”能更快速采取驱逐等手段。这些人往往还会利用他人、影响社区正常运作。
省政府指出,近年来住房运营单位对支持性住房中存在的犯罪行为和安全隐患越来越担忧,该工作小组将致力于提出直接应对这些问题的新措施。
与此同时,省政府也开始正视另一个紧迫健康问题——在支持性住房中日益严重的二手芬太尼烟雾暴露。由于吸烟和吸入式用药已成为目前最主流的毒品使用方式,芬太尼颗粒在空气中的传播风险越来越大,影响到其他居民和现场工作人员的健康。
省政府此举,也呼应了温哥华市长沈观健(Ken Sim)近来的政策方向。此前,温哥华市议会批准了他提出的措施,暂停所有需市府支持的新增支持性住房项目。沈观健曾公开表示,支持性住房模式已出现问题,而温哥华长期以来承担了远超应有份额的财政和资源责任,在解决无家可归、精神健康与毒瘾等社会难题方面压力巨大。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BCbay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