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温哥华年轻人都在干什么?
2023-09-25 11:47:06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

克姐

  虽然早有预料,周六早晨醒来,看到家里的场景,我还是属实震惊了好一阵。但见我家客厅里,头天晚上临时充气打开的床垫,已经被塞在电视前空间并不富裕的地板上,上面挤着三个男孩。两边的沙发上还有两个闷着头的男孩。五人无一例外还在酣睡中。其中一个,是我亲生的,楼上他自己的房间,则冷冷清清空着。真是又可气又好笑。

  属于20岁男孩的sleepover,人生几十年,我算是头一回见识到了。

  关于sleepover,但凡本地的父母都多少有经验,于我却是头一遭。以前都是儿子出去在朋友家过夜。我好奇啊,于是在头天晚上儿子征求我意见时,立马深明大义地同意了,还主动出谋划策,家里有气垫床,可以放在客卧里,睡两个人没问题。

  几个人非要挤在一起,亲密至此,还是让我很是吃惊。一直以为彻夜长谈好到抱成一团的,是女孩子的专利。看来,是我格局小了。

  其实,这届温哥华年轻人,干什么都不应该感到奇怪吧。借着这件事,我想来谈谈我眼中的他们。儿子和他的朋友们,肯定不能代表温哥华的所有年轻人,但或许其中就有你熟悉的样子?

这届温哥华年轻人都在干什么?

作者摄影,10年级结业庆典上四小只比划“YMCA”

  他们都是儿子的高中同学,如今又同在一所大学,虽然所学专业不同,但因为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一直情比金坚。想当初儿子报考大学选择城市时,犹豫了好长时间,最后天平倒在了友情这边。对于尚未投入到真正的社会遭受毒打的十七岁男孩子来说,相比于听起来虚无缥缈的“事业”和“未来”,他似乎更看重眼前的快乐,和好朋友一起happy的时光。这几年来,在很多次为诱惑儿子开口而设的饭局中,他曾不止一次透露过这个想法。

  咱也是从青春期过来的人,谁在中学和大学时代,没有过好得像穿同一条裤子,天天形影不离的闺蜜、铁瓷呀,所以我很能理解他的这一决定。再说,其实在温哥华长大的孩子,普遍都很有自己的主见。我想反对,他也得能听我的呀。

  其中的三位,是儿子从8年级开始的好朋友,被我戏称为“四人帮”。他们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子的成长。他们也让我对温哥华长大的移民家庭的孩子有了深层的了解。

  小D,是所有人中家境最好的,父母做生意,家里有几套豪宅。身上却并没有传说中富二代的骄纵,每次见面都彬彬有礼,笑眯眯的,也是话最多的一个,是家长都会喜欢的暖男。他是家里的老幺,本地出生的移二代,上头的姐姐比他大十几岁。这样的家庭很典型,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以为他不会中文吧,可或许是父母不会英语,家里还要说中文的缘故,小D的口语并不比十岁才过来的儿子差。

  天下的华人家庭都相似吧,小D平时很忙,要上各种培训班,要练钢琴。不过,即使再忙,几个人总能奇迹般地协调出时间,凑在电脑前,厮杀地天昏地暗。小D是学霸,高分考上大学热门专业,在家庭的影响下选择了商学院。不过之后又跟随本心,换了如今社会上人人都追捧的计算机科学。谁都很难抵挡潮流的影响力,年轻人更是如此。

  小C,混血家庭出身,有着西人的外貌,流着华人和菲律宾人的血液。在加拿大,这样的家庭其实也蛮多的。或许因为华人的基因,对东方饮食的共同爱好,将小C和纯粹华人移民后代的小D 和我儿子凑成了一个小团体。

  小C说话带着金属质感,像播音员一般好听。他高中时很活跃,常常主持学校的活动。大学时他读的是“万金油”的文科专业,大二时选择了交换生项目,去新加坡学习了一个学期。尽管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但也很早就开始了打工,是一个很有自己想法和规划的年轻人。

  四人小团体中的小M,年纪最大。M是妥妥的学霸,学校社团中的积极人物,作为毕业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的那种。不太清楚作为纯粹西人的他,是怎么和华人基因浓厚的其他三人成为好朋友的。大概因为M的父亲是牧师,他身上独有的沉稳内敛的气质,暂时是其他三位无忧无虑长大的少年所缺失的。

  M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早早有了谋划,立志当一名老师。我并不清楚在温哥华当老师的具体要求,但要学更多的东西要通过考证是肯定的。

  自从上了大学,M和其他三人不常在一起玩儿了。据儿子说,他太忙了,一边上学,一边打几份工。其中一份是从中学就开始的救生员工作。这份工作职责大,报酬也高,支撑M的生活费用。西人的家庭对十八岁以后的孩子有点“六亲不认”的劲头,特别好意思地就把他们扫地出门。即使自诩为还算开明的我,也常常诧异于西人父母的狠心。

  而且,不像其他几个孩子可以开车,小M至今没有属于自己的车,到哪里都是坐公交,相应的时间成本就大大增加了。

  所以,这次在我们家的sleepover见到小M,还是很吃了一惊的。开学季好友们的再次相聚,对于一直忙碌中的他,肯定也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吧。

这届温哥华年轻人都在干什么?

动画电影《茶啊二中》剧照

  说了半天别人家的孩子,我自家的孩子呢?尽管自从来到温哥华,他的中文肉眼可见地退步了,如果不是我推送,他看不到也看不懂这篇文章,但也阻挡不了作为母亲的我夸一夸自己的儿。他算是另一种移民家庭的孩子吧。长期跟着单亲生活,不得不早早懂事,心思敏感细腻,又有些不自信。好在他有热爱的运动,不算笨,学习自觉,关键时刻也肯对自己狠。对他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他有着清醒的认识,懂得感恩,没有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更好在,他有一帮好哥们儿(buddies)。从进入高中开始,儿子幸运地结识了这帮算是本地出生长大的孩子。他们给予了他原生家庭不能给予的自信和从容,语言风俗的转换和接纳,学校生活的熟悉和热爱,还有对未来的规划和期盼,都有着他好朋友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年还是在小D的鼓动之下,当时还上11年级的儿子,开始了人生的打工生涯,在本市一家著名火锅店当洗碗工。上班第一天被烫伤了胳膊,小小年纪就经历了人生的“苦难”,却也培养了他坚韧的性格,只要自己认定的事情,就坚持干下去。

  几年来,我一直默默见证和旁观着这几个年轻人的成长。从学校活动的观察,到儿子的描述,再到他们来做客的言谈举止间,感慨于在温哥华这个包容一切的城市,几个孩子尽管家庭背景和文化渊源都迥然不同,却能一直保持着稳固和纯洁的友谊。

这届温哥华年轻人都在干什么?

图片来自网络

  我所认识的这些年轻人,因为生长在温哥华,他们身上的共性很明显,单纯、善良、有礼貌。他们的眼睛是干净、温暖的,表情呆萌,是那种不谙世事险恶没有心机的纯良。但愿他们永远这样干净、简单。

  华人家庭普遍认为,至少我周围的朋友都这么看,孩子只有在大学甚至研究生毕业,正式工作之后,才算做独立,才会与原生家庭在经济上做切割。而多少中国父母,在孩子有了孩子之后,又自动自觉担负起隔代养育的任务,更是被当作是理所当然。华人家庭出生的,亲情的粘性更大,大多数孩子受父母护佑更多,被照顾得更好,按我儿子的说法,自己是很被“宠”的。他们也享受父母的宠爱。

  西人家庭出生的年轻人,则早早体验了“世态炎凉”。像小M一样,自己打工赚学费,自己安排生活的一切。我的一位西人保险经纪,因为女儿开车出了几次事故,为了让她长记性,停掉了她的开车权利,并且明确告诉她,以后车的保险费自己承担。一位朋友的朋友,自从孩子上了大学,尽管还没有稳定的收入,已经让他开始给家里上缴生活费,每月800元。这样的故事,如果发生在华人家庭,恐怕会遭遇别人的 “另眼相看” ,腹诽一句 “是亲生的吗” 。

  不过,无论家庭条件如何,我所认识的这些年轻人,有很多人还是会在暑期找一个兼职工作。接触社会,让手头有点自由支配的金钱,和朋友们出去也不用抠抠索索,毕竟年轻人也是要面子的嘛。

  而男孩子们,似乎又比女孩子晚熟,很多时候做事不管不顾。他们一个个都奉行work hard, play harder。儿子死磕游戏玩到半夜两三点的疯狂举动,很多次让我有砸了他电脑的冲动。只是,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学业上不能耽误。这点他的朋友们给他做了好的榜样。

  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的同学情谊,从学业渗透到了交友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儿子从大一开始,定期从图书馆借书,村上春树、卡夫卡、毛姆,涵盖不同时期,各种风格和题材,关于两性关系、政治、历史,早已不是那个爱且只爱哈利波特的小男生。

  他在听到小C交换生期间的见闻后,动了去当交换生的念头。为了去费用更高但体验可能更有趣的欧洲,已经在认真考虑再找一份兼职工作。尽管作为爱护小鸡的老母鸡的我第一时间跳出来,学费不用操心,想去欧洲就大胆地申请吧。在M的影响下已经有了明显独立意识的他,已经羞于什么都要依赖父母的资助。

  作为旁观者的我,看到他对外面未知世界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深有触动。那是蓬勃的生命力,专属于青春的激情和昂扬,是多么宝贵的初心。也欣喜地目睹从男孩到男人的逐渐蜕变。去年大选期间他郑重地投出了一票,体现了主动融入这个国家使用话语权的意识。

  某种程度上,这届年轻人,正在圆我们年轻时曾经憧憬的梦想。他们是在走我们曾经走过的路,但这条路,明显更加宽广,更加多元,也通向更加辽阔美好的未来。

热门文章
这届温哥华年轻人都在干什么?
2023-09-25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3. BCbay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